【编者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挚的育人点滴,智慧的教育方式,实践的感悟激思,创新的教法经验……都凝结成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教育故事。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开设“我的教育故事”专栏,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位默默奉献、坚守岗位、躬耕教坛15余载的辛勤“园丁”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工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陈琳的育人故事。

我2007年研究生毕业来到学校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16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由黄家湖老校区扩建到黄家湖新校区,由黄家湖校区扩建到靖安墨轩湖校区,招生规模一届从两千多人到现在的七千多人的成长变化。我也由初涉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拥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
以前只是跟学生上思政课,今年暑假的学校组织员培训,我应邀与新进教师谈如何上好思政课,分享育人经验。我认为,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生的眼睛望着老师越来越有光彩,这样的课堂对于老师而言就是一种享受。
现在学生不是缺乏信息来源,而是缺乏处理信息的能力。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思政课堂面临很大挑战,学生和老师一样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解读扑面而来,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针对新媒体的涌现,我用心做研究,把出现问题的话题分门别类,找寻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课堂上,让学生开展主题演讲和讨论活动,这个时候学生最期待的就是老师点评,每次学生演讲完,总是学生迫不及待地催促“陈老师,点评一下”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点评总能让他们豁然开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谆谆教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句话讲到我心坎里去了,也是我这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这里的“真”,就是求真理、动真情、见真效。将抽象的理论与身边的实例相结合,敢于直面问题,勇于直面质疑,善于直击要害,这样才能拉近跟学生的思想距离,取得实效。这里的“善”,引导学生要锤炼品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这里的“美”,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浸润和熏染,涵养自尊、自信、自强的“自美”品质,树立平等、欣赏、合作的“他美”风度,最终生发至爱、至和、至善的“大美”气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将继续跟学生一起“求真、向善、崇美”,在朝夕相处中面对细枝末节,在知行合一中成就生命拔节,在潜移默化中轻轻摇动一棵棵树,推动一朵朵云,塑造一个个灵魂。
责任编辑:闵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