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者之魂,在于以己为炬,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师者之志,在于以行践道,追逐教育的理想之光。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身影:他们中,有人深耕课堂,把课程打磨成“一流标杆”;有人扎根科研,在学术前沿不断探索、以突破回应时代需求;有人站稳思政讲台,用家国情怀滋养青春的根系;有人化身成长引路人,以耐心陪伴破解青春迷茫;有人以二十年坚守,在时光里镌刻教育的刻度;有人以创新为刃,用一场场教学比武的突破,重新定义“好课”的标杆;有人甘当校园守护者,用无声付出筑起育人的港湾。他们岗位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在此,我们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老师,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师者的温度与力量。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法学院英语教师袁文娟的教书育人故事。

(融媒体通讯社 廖佳微报道)从初登讲台时怀揣教育初心的师范生,到如今成为学生口中“难以忘怀的英语引路人”,袁文娟以语言为桥,用20年的坚守与热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书写了一段对于“唤醒”与“成长”的育人篇章。
初心启航:让英语课堂成为思想交流的沃土
“成为教师是初心,选择大学英语讲台,是希望将语言转化为思想的支点。”回溯20年前初入教育行业的选择,袁文娟的眼神依旧坚定。在她看来,大学英语课堂绝非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场域,这里既有学术表达的深度空间,更能让她与心智成熟的青年学子一道,探索人文交流的无限可能——学生可以通过英语读懂不同文明的故事,也能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正是她坚守讲台的最初动力。
20年来,袁文娟始终将“教育即唤醒”的理念融入教学。她不把自己定义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更愿做一名“持灯人”: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互动、深度解读的人文文本,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看向世界的窗。在她的课堂上,没有机械的语法背诵,更多的是对跨文化话题的探讨、对文本背后思想的挖掘;她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真实的想法,哪怕起初磕磕绊绊,也会耐心引导,因为她坚信“每一次勇敢开口,都是学生突破自我的开始”。
廿载坚守:那些藏在课堂里的“成长微光”
20年的教学时光里,袁文娟见证了无数学生从“畏惧英语”到“自信运用英语”的蜕变,而这些蜕变的瞬间,也成为她坚守讲台的“精神养分”。
2005年,袁文娟带过一届市场营销专业的口语课,班上有位来自云南的学生,因英语基础薄弱,起初每节课都难以集中注意力,常常不自觉地犯困。但袁文娟从未放弃,她始终保持着课堂的活泼与开放,用有趣的话题、轻松的互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次课后,这位学生特意留下来,腼腆地对她说:“老师,上您的课,是我唯一不想睡觉的英语课。您讲英语时那种全情投入的样子特别吸引人,看着您这么热爱,我也想跟着您学。”正是这份因热爱而生的教学魅力,悄然唤醒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后来这位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毕业时还特意给袁文娟发来感谢消息。
2012年,袁文娟在电气专业的英语课上遇到了一位“抵触英语”的男生。当她请这位男生回答问题时,对方直言拒绝:“我以后干电气的,学英语没用。”面对课堂上的小插曲,袁文娟没有批评,而是走到男生课桌旁轻声说:“今天学的每个单词,或许都会成为你未来世界里多一扇窗的可能。”此后几节课,她特意找简单的问题引导男生开口,在他卡壳时递上关键单词,一点点帮他建立信心。从沉默不语到低声尝试,再到能站起来完整表达,男生的转变让袁文娟倍感欣慰。而更让她意外的是,几年后她收到了这位男生的消息:“老师,公司派我去非洲做电网项目,第一次和对方用英语开会议居然撑下来了,谢谢您当年没放弃我。”
这样的故事,在袁文娟20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那些学生“突然懂了”的瞬间、毕业多年后仍记得课堂的反馈、用英语实现自我价值的分享,于她而言,就像“埋了二十年的种子突然开花”,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是双向滋养”的意义——她在唤醒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的成长不断照亮。

薪火不息:以终身学习守护教育的温度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20年来我越来越懂这句话的含义。”袁文娟坦言,从教20年里,她也遇到过教案打磨的瓶颈、论文攻坚的难题,但她始终将这些挑战视为“滋养教学的沃土”,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她会紧跟教育理念的更新,尝试将科技手段融入英语教学;会反复打磨每一节课的内容,力求让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也会在课后总结教学经验,把心得分享给青年教师。
作为一名深耕讲台20年的“老教师”,袁文娟也有自己的教育期许:对青年教师,她希望大家能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在传承中创新,探索教学新可能;对学生,她强调“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敢于提问”,希望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学生能守护好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她认为大家更应守护教育中“无法被数字衡量”的部分——比如学生眼中的思辨火光、师生间的共情与关怀。
20年光阴荏苒,袁文娟在大学英语讲台上始终坚守初心。她用20年的热爱与付出,让英语不再是冰冷的单词和语法,而是成为学生探索世界、实现梦想的工具;她以“持灯人”的姿态,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也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了自己的教育价值。未来,这位深耕英语教学的“引路人”,还将继续带着热忱,在讲台上书写更多与成长、与梦想有关的故事。
责任编辑:闵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