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那天,北京12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约。它不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还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两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好充分准备。
“五四运动”爆发以来的一百年,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寻找过许多种救国方案,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还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以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流派思潮。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百多年来,一代一代中国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近代以来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今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他指出,要引导人们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离不开教育。目前,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课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历史通识教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的先进分子如何反思“吾国四千年大梦”被唤醒?是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的重要内容。其中“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更是近代大变局的关键转折。
讲好“五四运动”这一章节,就是讲好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如何承上启下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口号的新文化运动起步。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1918年,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北京中央公园发表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爆“五四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最终,以学生全面胜利告终。
运动爆发后两个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旗帜鲜明地称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20年起,上海、北京、武昌、长沙等地,成立了秘密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呼之欲出。
讲清楚历史规律,为的是揭示历史趋势,为的是坚定今天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往往来源于“爱”。“五四精神”的基础就是爱国,为了爱国而寻找真理,为了爱国而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为了爱国而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了爱国而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这个历史意义上看,“五四运动”的精神必然长存。
全文链接:江西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