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新闻中心 邱梦窈报道 李芳文 陈妍摄影)9月8日,我院迎新工作圆满结束。为了做好这次迎新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及家长。学院领导作了周密部署,各部门、各分院齐心合力,迎新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学院组织下的600余名学生志愿者队伍成为迎新路上一道美丽风景线。

火车站的“那一抹蓝”
天蒙蒙亮,清晨的6点,南昌还沉浸在睡意中,我们火车站志愿者小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了。他们身穿蓝色工作服,胸配蓝色的工作牌,这一抹蓝构成交大理工迎新路上第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清晨的火车站依旧嘈杂,我们的“那一抹蓝”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们高举“华东交大理工学院”的蓝色校牌,耐心地等待着未来的小主人及家长。广播里传来列车即将到来的消息,他们激动起来了,眼睛关注着出口,翘首以盼,似乎小主人们已经到来。盼望着,盼望着,旅客们陆陆续续地出来了,人群开始涌动起来了。“那一抹蓝”更加紧张了,他们在人群中搜索着未来的小主人,小主人也在人群中搜索着他们。当小主人及家长拖着行李从出站口走向校牌的那一刻,“那一抹蓝”兴奋起来了,热情地接过家长手中沉重的包袱,领着他们来到休息区。接着,休息区内的志愿者连忙接过行李,为他们安排座位,并送上准备好的矿泉水,耐心地陪伴大家等待大巴的到来。为了缓解新生及家长一路艰辛、舟车劳顿,也为了拉近距离,我们志愿者还与他们有说有笑的拉起了家常。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新生及家长一扫倦意,倍感宾至如归。
记录事实、做好报道是校园记者的职责,为了记录这一时刻,我们校园小记者们也出发了。他们来到现场,倾听着新生和家长的心声。来自安徽的古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不停地用手中的宣传单扇着风,掩饰紧张的情绪并强行压制眼中的泪水,哽咽地说道:“儿子第一次出远门,我特别的不舍得,也很担心。但是看到志愿者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觉得很放心了,谢谢大家。”这也正是应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名言,子女求学外地最远的距离是思念。来自经济管理分院的李同学是独自一人来到车站的。“爸妈说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要学会独立,所以他们很放心、也很相信我。”他很自豪的说道。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黄家湖畔“那一抹白”
黄家湖畔,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我们的校园志愿者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生及家长的到来。他们或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下,或站在新生服务点,或站在校园主干道边,成为了迎新路上第二道迷人的风景线。
延续去年的传统,各分院在新实验楼前搭起帐篷接待由大巴送来的新生们,随后到综合楼一楼大厅报道缴费和办理入住手续,再由各分院迎新人员引至新生宿舍领取钥匙。“安顿下来之后大家就可以凭流程单去‘生活用品发放处’领取生活用品和军训服啦。”校园志愿者亲切地对新生们说道。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华东交大理工学院欢迎2015级新同学”条幅映入眼帘,长达20多米的展示栏展示了我院的风采。综合大厅一楼人山人海,五个分院的报道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八个缴费窗口让缴费程序更加快捷、方便。咨询台、医疗点、绿色通道和免费饮水区也为大家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一位土建分院负责人说道:“虽然今年新增了网上报名流程,但学生和家长还是不太了解报道流程和学校情况,所以我们一直在为他们讲解。尽管嗓子都哑了,但我们仍会尽全力让学生、家长得到最满意的答案。”“为了这次迎新,我们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希望大一新生们能用热情迎接他们的新生活和新目标。”一位文法学院的志愿者说道。
三天紧张的迎新工作在井然有序中已接近尾声,期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酷暑难当,“那一抹蓝”和“那一抹白”以热情的态度和细致的服务给新生及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大家的付出。新学期的钟声已经响起,衷心祝愿各位新同学能够在交大理工学有所成,衷心祝愿交大理工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魏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