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信息传媒中心 陈康报道)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等既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语曾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同清明一样,由于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也被称为“活节”。

图片转至网络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古代对于冬至是极为重视的,曾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有着“冬至如大年”的说法。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日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也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由此可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将冬至作为节日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至汉武帝采用夏历,将正月与冬至分开,才真正成为节日。
既然作为传统的节日,相应的庆祝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与洗礼,冬至也形成了自己的节令食节文化。如吃饺子、长线面、汤圆等习俗。在北方地区饺子是极受欢迎的,河北称饺子为“捏冻耳朵”,相传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尽管风俗不同,但吃饺子成为多数人冬至的习惯。南方地区则有吃长线面和汤圆的习俗,“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但最为流行的则非吃汤圆莫属,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圆有着“团圆、圆满”之意。从这些习俗中我们都能看出古人对家庭生活美满与后辈茁壮成长的美好祈求。很在多地区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外出之人于此时也会回家同家人团聚,白居易曾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到:“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表现了诗人无奈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当时的风俗。

图片转至网络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虽然,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如今人们对冬至的感情以不复如初,但其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与历史长河中与其他优秀传统节日一同留传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仍不能将其忽略。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在杜甫的《小至》中可以看到,在冬天中,我们也能看到孕育着的生命与希望,“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悉心等待着美好春天的到来吧!
&苍产蝉辫;责任编辑:魏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