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是师生安心工作学习的基石,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底线。面对昔日校园内大量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堵塞通道、质量参差暗藏隐患的治理难题,学校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理念,建立“大学工”联动治理机制,以精细化举措筑牢安全防线,短短两年实现校园电动车保有量断崖式下降的显着转变,为全校师生打造了畅通、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以机制引领治理,打通治理堵点。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在2023年将其列为校园安全重点工作,统筹保卫处、学工处、发展保障部及各学院力量,突破沟通壁垒,构建“大学工”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清单——保卫处负责制定管控方案与执行监督,学工处牵头学生思想引导与政策宣讲,发展保障部对接商户宣讲治理要求,各学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的治理格局。各学院以“安全宣讲会”“学院教职工会议”等为抓手,围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必要性开展专题会议,为师生解读治理政策,倾听诉求、解答疑惑,为治理工作赢得广泛理解与支持。
以制度保障治理,精准破解难题。保卫处聚焦师生需求,积极谋划校园交通管理新路径,将“学生不得购买电动车在校内骑行”明确写入新版《学生手册》,从制度层面遏制增量、规范存量。构建“源头严控+分类疏解+规则护航”的全流程制度体系:在源头管控上,2023年11月开展首轮师生电动车摸底核查,通过发放专属通行证实现“首次瘦身”;在分类疏解上,对学生、教师及校内叁产人员车辆创新实施“叁色”分类管理,借助技术手段为合规车辆绑定专属二维码,实现“一车一码”精准动态管控,引导老生车辆有序、平稳退出校园;在规则护航上,推出校园电动车“12分管理制度”,明确违规充电一次扣6分,乱停乱放一次扣3分,记满12分则一年内禁止校内骑行,有效规范骑行秩序。
校园电动自行车治理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实践,更是“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下一步,学校将继续锚定“平安校园”建设目标,聚焦师生出行需求,优化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更精细的举措、更温暖的服务,持续巩固治理成果,为师生打造安心、舒心的成长与工作环境。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