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5年07月22日
近日,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20名志愿者来到抚州宜黄,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主题,在宜黄开展义务支教、关爱老人与留守儿童、参观文化遗产、拜访老党员、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受到了宜黄人们的广泛支持与喜爱,也让同学们增长了才干,培养了韧性,并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携手支教助学 关爱留守儿童
本次支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各类兴趣培训班,旨在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课程内容有:推广普通话、练书法、英语培训、跆拳道等,知识与趣味相融合,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同时,志愿者们了解到前来学习的小朋友大多为留守儿童,他们渴望关注与关心,为了给小朋友们带来温暖,志愿者们陪他们一起玩耍,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瞻仰谭纶墓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参观了“江南第一古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谭纶墓。谭纶,为捍卫国家安全“鞠躬尽瘁”,继承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这种不为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青年师生努力学习,大家在墓像前深深鞠躬以表达对谭纶的无限敬仰,树立起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的坚定决心。
缅怀革命先烈 重温入团誓词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还来到了宜黄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祭扫,听守墓老党员廖兴龙讲述过去的故事。实践队向革命烈士纪念碑进献花圈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严肃庄重地重温入团誓词,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绕纪念碑一圈,并拿起扫把打扫纪念碑。随后,志愿者们围在老党员廖兴龙的身边,认真的听着他讲述往事。廖兴龙告诉我们,让他独自坚守墓碑十四年的是与战友的深厚情谊、是对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感激,是革命精神永存心中的支撑。老人的字字句句饱含着对往昔时光的自豪,那段峥嵘岁月不仅永远铭记在廖兴龙老人心中,也将铭记在志愿者们心中,让他们时刻谨记要继承先烈遗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关爱老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了宜黄县福利院看望福利院的老人们。志愿者们送上了水果和毛巾,并与老人们一起聊天。志愿者们表演热情洋溢的广场舞《最炫民族风》、情真意切的《当你老了》、动感十足的扇子舞《青花瓷》,并邀请老人们一起合唱等,全场欢声笑语,气氛融洽。同学们在离开福利院时,老人们热情地握着同学们的手说:“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欢迎你们下次有时间再来”。
追寻红色遗迹 拜访抗美援朝老党员
7月13日上午,志愿者们前往宜黄棠阴古镇追寻红色遗迹。岁月摧残建筑的外观,但红军的精神却永存其中,一个个红色遗址都是当年红军从事革命的见证,勾起了志愿者对革命先烈无比的崇敬之情。当天中午,志愿者们来到老党员姜福生家中拜访。姜福生是一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党员,志愿者们围坐在老兵身边,向老人询问到他当年的参战经历。老人谈及今年是抗战胜利、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希望我们能牢记历史,让红军精神永放光辉。回忆到当年的抗战岁月,老人的眼中洋溢着无比的光荣与自豪,他细细讲述当年的所见所闻,志愿者们听得津津有味。
了解农业生产 学习农业知识
7月13日下午,志愿者们冒着炎炎烈日来到了大河村杂交制种基地,在大河村村支书的介绍下,了解了当地杂交制种的特点,感受了杂交制种的魅力所在。
参观文化遗产 感受文化魅力
7月14日,志愿者们走进棠阴镇,参观文化遗产。棠阴镇是江西省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是宜黄明清建筑数量最多,最为独特的古镇,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30余栋。吴氏“八府君祠”,其结构严谨,形式庄重而富丽;吴家大宅、罗家大宅等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居民住宅等,这些文化遗产让志愿者们赞不绝口。此次活动不仅使实践队了解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激发了同学们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艺术下乡,丰富基层生活
7月14日晚,为感谢宜黄二中及宜黄父老乡亲对此次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实践队还特意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晚会上,志愿者们与宜黄小朋友手载歌载舞,吸引了很多宜黄的父老乡亲前来观看,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在一首《送别》的歌声中,小朋友们用通过这几天学到的书法写出了一句话--“哥哥姐姐谢谢你们”以此表达他们对实践队的不舍与感谢,感动了所有的实践队员。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了同学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品格,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开阔了视野,让同学们懂得要感恩与回报社会,同时,弘扬了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践行了“八字真经”,投身了“四个全面”。
[江西青年网] :